A股或向万点进发

注:本文读者应符合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中“进取”型(含)及以上风险承受能力,如您不符合该风险承受能力类型,或感到不适,请自觉退出。

本文内容可能使你严重不适。

“离离盘上韭,五岁一枯荣。股灾烧不尽,泡沫吹又生”。

一看题目,我说要冲万点,很多人就准备破口大骂了,不要紧张,其实事情没那么夸张。

如果我们不讨论“上证综合”指数和一般国家股市的“成分指数”有多么不同,而讨论创业板指数,现在是3200点,历史高点是4000点,其实我们离“历史新高”已经不远。而深成指(成份指数)现在是15000点,距离历史新高19000点,也不太远了。如果讨论“科创板指数”,高点就在去年不久前,现在还没经历一个完成的牛熊循环呢。

所以,其实中国股市离历史高点并不太远。港股似乎已经离历史新高很近了!

如果没有一场股灾能杀死所有韭菜,那么现在韭菜也到了该重新发芽的地步。如果韭菜五年一枯荣,现在正在快速生长中。

股票毕竟交易的是预期(不然所有股票市盈率都应该是个位数),那么预期总会变。如果股灾杀不死,疫情也杀不死,那么就是死不了了。

或许预期的再度提升,只是时间问题。

1,波折

已故先驱周金涛先生讲周期,特别强调了“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有波折的,波折构成了周期,周期消灭了大多数生物。

波折是必须的,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否则人人都是富人。今天我作为幸存者来谈这些,其实不是来讲风险的,而是讲这是一个必然,你必须要熬过熊市,才有资格谈牛市,如果熊市割肉了,牛市也没有你的份。

如果按照现在西方股市的说法,特别是美国投资大师的理论,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跑赢通胀,黄金,房地产的话,那么短期也不一定。这个一波三折往往是致命的。就拿美股来说,我之前也反复说过,科技股2001年一波跌下来,直到15年后才创新高,然后五年又翻了五倍。蓝筹股08年跌下来,这两年才创新高,今年有些蓝筹股还没从坑里爬出来。

如果你是美股股民,熬了15年才熬出头,也太惨了点。当然,这几年得到了充足的回报。

但是,如果我们把投资当作一项事业,那么穿越周期则是必然的。既然必然有熊市,也必然有牛市,要获得长期投资的辉煌成果,必然要经过残酷的周期洗礼。问题是,你能熬得住吗?

如果我们看上证指数,特别是周期股,那可真是惨。不说六千点了,就算是2010年那个高点,十年过去了,几乎也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如果从07年那个高点看,除了极少数的像招行,平安,大多数的,几乎这辈子也不可能解套。

有资本大佬长叹道,这辈子再也不可能见到六千点。他现在死了10年,坟头草都长成树了,还没到6000点。

相比之下,似乎创业板指数才距离上个高点5年,就反弹了不少,是更幸运的吧!

等到再次收复新高点,又不知是何年。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然而股市远远不是“物极必反”这么简单。股市(宏观经济系统)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为什么反对根据宏观经济来投资股票也是这个理由,但是实在没有其他可供分析的支撑点时,我还是愿意用宏观经济来猜测一二,因为“机会成本”永不为零,怎么都是要下注的,那么有点什么,也好过什么都没有。

2.叠加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效果” 不是线性相加,而是叠加(阶乘)关系。所谓“满buff” (全增益状态),要比光屁股厉害数倍,而不是百分之几十。

假设所有属性提高25%,再加暴击,再加速度,可能是1.25X2(暴击算双倍)2=2.5,加上速度的增加、二连击、小队特效、药水和特技,可能最终收益是3-4之间。

而宏观经济,恰巧符合这个特性。再加上:

资产价格是边际定价的!

资产价格是边际定价的!

资产价格是边际定价的!

重复三遍。

一个股票,他本身的价格是边际定价的。而价格边际则由供求的边际决定。

供求的边际则说不清楚了。

但是,在特定的时刻,可能能说清楚。

我们先讨论“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这件事。每当国家严厉查处“信贷资金流入楼(股)市”时,我就很奇怪,信贷资金难道不该流入楼(股)市吗? 且不说房子本来就是贷款买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也是应该的,正当的,正义的。

我们假定有一个公司,他遵纪守法,是共和国长子,绝不炒楼炒股。“信贷资金” 全部投入了“实体经济”。

什么叫“信贷资金投入实体”呢——就是花掉了。

公司花钱,能花在哪里呢?——无非就是本公司的人工+产业链成本两部分。(息税部分,体内循环,本来就没有流入“世体经济”)

一个公司支出到实体经济的钱,只能是本公司的人工+向产业链其他公司支付的成本(不论是产品还是服务)。 

产业链上的公司收到这笔收入后,同样是支出到本公司人工+他的产业链的成本…

以此类推,无限往复循环,最终追溯到初级资源的公司的人工+资源成本。假定资源成本为零(资源成本已经以折旧形式体现在非实体部分的成本中了),最终就全都是人工,如果存在进口的资源,那就是人工+进口成本。

任何一个产业链的“实体部分”成本拆开,都是“全产业链人工”+“进口成本”。其余息税部分,本来就在金融体系里循环的。

那么,假定大量信贷投入了“实体经济” 那就是大量信贷投入到了“全产业链人工“+”进口成本“ 上。进口成本当然也增加了,比如铁矿石,但是毕竟有限,扣减掉进口成本后,新增的信贷就等于给全产业链人工加了工资。

而工人投资股票,就像储蓄率一样,有个大概的比例。假定平均每人将x% 的收入用来投资股票,那么只要信贷增加,那么工资基数就会增加,只要投资比例不变,可用于投入到股市里的资金“自然增加”。

因此,信贷投放增加,必然导致投入股市的资金增多,不需要“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它是自然流入的。

另外一方面,目前出口暴增,出口本身就是净创造货币。这部分货币,全部转化为出口产业链的全产业链工资+初级资源成本。

于是,全国工人工资会显著增加(来源于出口及信贷的增加)。当然,今年春节不准放假,还要额外给加班费,这么多钱拿来干嘛,拿来DU 炒BO股?

那么,这时候全社会可投资金 Y 增加了。 (第一个条件满足) 可以作为旁证的是基金爆发式增长,大量申购,甚至要比例认购。

然后同时,由于信贷和出口大增,企业盈利(是扣除上面的剩余)也会相应增加。因此会出现业绩的增加,在估值不变的情况下,这就足以推动股市上涨。(第二个条件满足)

最后,投资比例x% 或者我们俗称风险偏好,在业绩增加后,股市出现上涨,风险偏好也会增加。风险偏好的增加,来源于对企业的信心,而企业的信心又来源于业绩。(第三个条件满足)。同时,工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后面会促进消费,进一步增加企业业绩,导致出现正循环。

这样股市三个助长条件(可投资总金额、投资风险偏好、企业业绩)都已经出现根本性反转。

而股票是边际定价的! 很多股票,还处于熊市的边际中。

如果一个股票业绩暴增,流动性恢复,风险偏好提升,基金机构猛买,那么结果只有段时间内翻数倍——如同中远海控、天齐锂业、长城汽车的逻辑。

在这特定的时刻,促成股市上涨的要素都具备了。

更重要的是,玩家强化了自身,BOSS却弱了。

金毛没能连任,敌人至少今年动不了我们,甚至明年也动不了我们,BOSS任我打,不会还手。(同时还输出大量美元给我们)

自己人呢,现在疫情期间,六保六稳,什么“去杠杆”不会再提,只要不搞得太过分,没人会给经济降温。

一轮爆发的机会来临了。

3.泡沫

生命是一场无止尽的逃亡,从一片黑暗森林,逃向另一片黑暗森林…

很多人抨击泡沫,我要赞美泡沫,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泡沫。“耗散结构理论”指明了生命的必然灭亡,它以毁灭一切为代价求存,最终真的摧毁自己和环境本身。

然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宇宙最高的意义所在。

股市本身无规律的波动,是低秩序的。牛市的高峰是高秩序的表现,一轮牛市,K线入云,三浪五浪,是“复杂系统自组织”的杰作,是我们文明的丰碑。

但是,它消耗了“收益率空间”这个资源,最终走向毁灭。当然了,你说长牛大牛,那是要从系统外吸(分)收(红)负(回)熵(购),这在A股是绝无可能的,A股只能是耗散结构,一波上天,再烟花般粉碎。

那又怎么样呢? 每个人的一生,国家和文明,也是耗散结构,无非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我们还是有可能逃脱的——孙正义不是逃脱了吗?到时候,我们中的一小部分人,自然会去寻找新的“黑暗森林”。

(“把海弄干的鱼不在”,把收益率耗尽的投资者,是否也能逃出生天? 这个问题,明年再说)

而现在泡沫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负面条件也已经消除。生命会寻找它的出路,这个泡沫,发动的概率很大。A股这个复杂系统,已经到了临界状态。

世界上的事情是说不准的,96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仅仅两年过去,美股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科技股大泡沫。

我们过去两年,被敌人压着打,没想到一场疫情,敌人被毒得人仰马翻。

不要看六千点有什么了不起,真的发动起来,几个条件一叠加,也就是半年的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一十四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我敢保证,只要涨起来,一年就破六千,两年直接破万。(看看纳斯达克吧,美国股民,又能好到哪去呢)

在充足的流动性+暴增的业绩推动下,敌人也都熄了火,群众将演出一场怎样的狂热?到时候“世界第一”牛,也未可知呢。

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时机稍纵即逝。 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尾声

风险是什么? 赔钱还是爆仓?

最大的风险是,当你死的时候,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为没有参与到A股特大牛市中而遗憾。

没错,“趋势”是个耗散结构,最终会崩塌。然而人生就像这A股一样,最终也归于尘土。日本的大牛市崩溃了,至今也没爬起来,昭和男儿,现在也该死了。

但是他们至少活过一次。比起他们来,平成废宅就多少有些遗憾了。

//

作者:Velaciela
链接:https://xueqiu.com/1755110761/169618315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原文原载雪球论坛,如原文链接失效,可能是文章被论坛删除,请不要奇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