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控的思考框架

*本文不对任何具体行业政策取向作任何判断,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前言

本文可以结合周期来思考。在目前的经济周期(萧条)中,各行业都出现了政策干预的情况,客观造成了投资风险。上一篇文章 网络股的周期特性 从经济学的“约束条件”看企业运营与社会发生矛盾,进而引发社会反弹的角度来描述这个问题。本文则从实务角度谈投资中如何应对政策干预的情况,尽量减少政策干预对投资的不利影响。

首先要明确,政策干预是广泛的,可以是个股,行业,还可以是大盘或宏观经济。一切逆周期操作,包括不限于货币、财政、环保、管理,也包括对大盘直接降温这类,都算作干预措施。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各类部门的喊话、叫骂也算。

三种视角

行政干预是周期的一部分,是周期反转的因素之一。首先我们应从周期的视角来看待行政干预行为。从投资实务出发,顺应周期,利用周期,达到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最低级的视角就是:“为什么打击我的股票”? ——从我对多个行业的观察看,这种现象发生在所有行业身上。假设我没有投资过教育股,教育股吃肉时没吃到,挨打时大概率也是袖手旁观,甚至懒得去了解其决策依据和政策取向,正如有些人从未投资过“B”,看到打击”B” 就在那拍手称快。如果你不去了解其他行业被打击的理由和视角,以及历史上各行业行政干预后的走势,就很难对自己目前所持仓的行业(公司)未来的政策风险做出合理预判。

结果就是,自己的股票被打压了,在那里埋怨社会,甚至说政策不合理,是与XX行业作对。有的人自以为自己学了一点“经济学”,就在那大谈要“自由贸易”,说是行政干预不对,干扰了民营企业发展之类的。这都是迂腐之见,百无一用的书生,最没用的人。

第二个层次的视角就是:“政策干预必然发生”。且不说监管部门本来就应依法履行经济管理职责,这个干预行动本身就是在监管部门的职权范围内的,说白了是其份内的工作。就说现代国家,无不是“多数人说了算”,一件事搞到多数人反对,一定是“天怒人怨”,有伤天理(比如K12培训,出格的地方很多)。此时群众强烈反弹,本身就是“周期”走到尽头的一个表现。

就算是群众仇富误杀,也是“傻*的共识也是共识,不傻*的人必须尊重这个事实”,不要试图对牛弹琴,螳臂档车,而是顺势而为,藏好自己,不被清理。

甚至对大盘也是如此。在2007年“半夜鸡叫” 问题中,首先在5月之前,A股垃圾股恶炒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如果放任自流,一定是自发崩盘。这次证监会主动成了“替罪羊”,反而是功德一件呢。(如果自己崩了,估计股民又要说为什么“不作为”了——) 识时务者不应抱怨为何半夜鸡叫,而应思考自己买的股票为什么那么差,因为大部分好股票在之后又涨回去了。

第三个层次的视角就是:利用政策干预盈利。在逆周期调控中,往往会存在认识错误的地方(如:无法明确此事是否属于过热、是否属于新周期开启、是否为实际需求),此时,逆周期调控将成为重大盈利机会。

欧神说过,我们追求自由市场经济,然而却需要依靠非市场手段来盈利。这是因为在完全市场经济中套利机会很少,很难获得暴利,而现实世界又如同存在阻力的牛顿世界,虽然不存在牛顿运动,但仍然存在牛顿定律。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完全市场经济,但即使不存在完全市场经济,却仍然存在价值规律——行政干预后,价值规律仍然会以其他方式起作用。优秀的投资者则可以找出价值规律在其他方式起作用的形式,并转化为盈利。

如何判断过热

我们这里讲的行政干预,主要是指“逆周期调节”,说白了就是打压。在过冷下“救市”是有利于我们的,我们大可充分利用,要回避的就是因为过热引起的打压。

任何一个行业,大盘,乃至宏观经济都有可能出现过热情况。通常情况下过热导致政策干预的要素是,行业发展之快,快到使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严重不适应。最近比如炒作期货,以及房价的过快上涨,都会引发政策打压。

行业发展过快,导致行业内盈利过高,短时间内大量资本进入,会导致社会资源重新分配。虽然在经济学上这是效用最大化的,但是在实际上,普通民众必然感到严重不适,进而要求干预。同时该行业短期内也会出现供给的暴增,进而增加了风险。

当然,这里的过快,一般行业也有数年之久,除非是金融市场本身短时间内涨幅极大,比如“你懂的”,否则是达不到”过热”标准。过热后,可以明显观察到行业与社会产生的矛盾激化,如成本的上升,挤占社会资源,影响环境或旧的社会秩序。在社会适应该新体系之前,大概率会引发政策干预,试图扭转当前趋势,回到没改变之前。

面对过热,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既要防控风险,也不能完全放弃机会。具体投资上的办法宜采取减杠杆或部分减仓的方式,守株待兔,坐等调控打压发生。


如何判断性质

在过热的大背景下,还存在性质的不同。对于一些性质模糊,或有较大利益冲突,或长期看并没有持续性的运营方式,如果过热估值过高,往往在行政干预下不堪一击。

相比“茅台”被禁酒令打击尚且跌60%,“K12”的恶性竞争、毫无固定资产和低门槛却拥有高估值,被禁补令打击后,其抗打击能力应远弱于茅台。故禁补令后,抄底K12应极其谨慎,原则上该行业不完全出清的话,不应随意抄底。同理电子烟公司,估值过高,行业又是简单电子制造业,如被政策打压后,其估值很难快速回升,宜长期观察以观后效。

相比之下,纯网络公司其财务状况要好许多,“限游令”后,腾讯出现明显反弹。根据这个思路,目前似乎打压“大宗商品” 压力要稍轻些,过个一年半载,大宗商品再度上涨的基础仍然存在,因为其上涨基础货币过量仍然存在。

调控中的重大机会

利用政策调控盈利的最大化机会,来自于那些长期无法改变的趋势,政策仅限于短期打压以便降低其速率,让社会适应的目的。最典型的如房地产调控。

除了房地产调控外,我们可以参考2004年宏观调控的案例。2004年宏观调控以严控新增项目,缓解通胀和供需矛盾为主要目的,叫停了一大批投资项目,使2004年股市出现明显降温,也浇灭了五朵金花行情。但2004年的大背景是中国已经加入WTO,工业化已经无法逆转,即使短期工业化因增速过快引发通胀等社会问题,长期看工业化也是势在必行,不可能因噎废食,停止工业化。在这个调控后一年左右,A股见最重要的998大底,随后周期类股票走出有史以来最大的行情。

当然我们今天站在后知后觉的视角看中国的工业化,不能必然导出“我们假设在2004年能把握住如此巨大的行情” 这一结论,但多分析历史,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在将来的经济波动中取得先机。

同样的,城市化也是不可阻挡的,因此房地产调控只能阻止房价过快上涨,不能阻止房价长期上涨。如果因调控导致房价出现短期下跌,则是极好的投资机会。

未来逆周期调节下投资机会的判断

1-2年:通胀

在2020年各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即人比财产重要。宁可损害财产(破坏货币信用),也不能让人承受苦难。 这个价值观是否正确,我们不予讨论,但是傻*的共识也是共识,既然这样了,就必须承担后果。病毒是苦难,通胀也是苦难,人类想逃就逃得掉吗?

目前宏观经济明显过热,特别是工业生产出现高增速,原材料高消耗,出口暴增,显然一轮宏观降温已经来临。但在中期看,由于无法有效增加原材料产能,以及各国花钱多,赚钱少,原材料的中期上涨无法改变。短期的打压政策出清后,或将迎来大规模的报复性上涨,明后年可能通胀—周期性股票将成为主旋律。

珍惜目前的行政打压机会,感谢国家吧!

3-7年:网络

前一篇文章中 ,网络股与社会的矛盾日益激化,各国采取措施抑制大型科技公司,这是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共同造成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至少在目前1-2年内,远离网络股是上策。

但从中长期视角看,科技进步是效率提升的表征,同样是不可阻挡的,以及硬件性能仍支持更大规模的技术应用,网络股在与社会达成新的共识后可以重新获得认可。考虑到网络公司管理层是社会顶级精英,应能在3-5年内与各国管理层达成新的共识,形成新的制度安排,缓解目前的矛盾。

结合新能源,智能车等新科技,网络类公司可能会在未来5-7年后重新获得动力,进而引发一轮新的上涨(以10倍计)。但是对于该机会,目前由于时间周期长,不确定性强,尚需要更多知识,我们宜谨慎考虑,从长远计。

8-15年:全球化

未来8-15年最大的机会可能还是来自于全球化。关于对全球化的再思考,未来的文章中再讨论这一节,目前讨论为时尚早。

结尾

总之,对于聪明人而言,调控从来都是预料之中的,是准备迎接的,而非跳脚骂娘。认清形势,利用形势,在一波又一波的社会的瞎折腾中,把其他人的财富洗到自己兜里,才是瞎折腾的意义所在啊!

//

作者:Velaciela
链接:https://xueqiu.com/1755110761/190692416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原文原载雪球论坛,如原文链接失效,可能是文章被论坛删除,请不要奇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