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很大,生活更大——地球往事系列中的其他视角
前言
B站出品的三体动画片终于上线了。这个产品从立项到实施面临的困难,和剧中人的命运一样曲折,恐怕用“命运多舛”来形容也不为过。甚至临到播出又因为“众所周知”*(编者按:指江泽民死亡)的原因而推迟… 上映后观众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无论是对改编的水平还是艺画公司的制作水平,观众可能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然而不管怎么样,毕竟还是播出了。对于这样一个作品,中文世界的解读已经汗牛充栋,我也不想剧透,所以想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从其他视角介绍一下刘慈欣先生(下称刘先生)在地球往事系列中的一些想法。
我自己有时候会在其他一些文章中引用刘先生故事里的一些“梗”,但是玩梗只是好玩和烘托气氛,而实际上这部作品还是偏严肃向的,并不是儿童文学或者是纯粹的科幻文学。相比之下,大众很容易把一些视角扩大化、简单化,我们经常在投资、经营乃至讨论公共话题上看到有关“黑暗森林”、“降维打击”之类的说法,不仅扭曲了原意,而且也容易造成误导,产生莫名的对抗情绪。
抽象和复杂的剧情
“三体”系列的正式名字叫”地球往事“,”三体“是第一部的名字。严格的说原作的故事重点不在第一部,更不在“特定年代”,那充其量是个引子。虽然和大多数科幻作品一样,刘先生的科幻作品也充斥着大量技术细节,各种科学发明和道具,比如宇宙飞船之类的,但和大多数科幻作品的明显区别就是剧情的极度抽象。
作品对外星人(不管是三体人还是什么别的外星人)从头到尾就没有任何外形或特征的描述,也就是外星人始终是一个遥远的抽象符号。人类也从未与任何外星人发生直接接触,一切接触都是通过各种间接手段。所以从头到尾主人公都是地球人,而不是外星人,这还是描述地球人的文学作品。
这就给很多从传统视角的观众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观众想看到的是“外星人入侵地球,地球人奋起反击”的传统剧情,最好有英雄、主角,或是孤勇奋战,或是团结众人一起抵抗入侵者。这样价值观就简单明了,“我们”对抗“他们”,自己人对抗外星人,自己人肯定是好人,外人肯定是坏人,更别说是外星人了。
然而这里面的主角的立场都十分复杂,有的也不一定坚持主流的价值观,很多行为不是简单的拿上大炮轰外星人,飞船大战biubiubiu乱飞,而是在众人的反对中坚持己见,按照自己的逻辑和价值观行事。
这种复杂的剧情造成理解的错位,才会出现ZH-CN文化圈里面各种奇怪的比喻,简单的把剧情带入现实,比如说把故事里“外星人锁死地球科技”的梗来比喻“外国限制我国科技”,把地球上某些资源的短缺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比作“黑森林”中的你死我活的关系,动不动就要“降维”打击,不仅显得中二,而且把本来的人文关怀扭曲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糟粕。
如果说非要从刘先生的作品里寻找“民族主义”的东西,大可以去“全频带”或者“球状闪电”里面找,三体系列恰恰是一个没有民族主义的,真正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里面的地球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站在地球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只是角度不同。与其说这是一个中国故事,不如说是一个“中国人讲的世界故事”。
生存之外的意义
刘先生的三体,或者说“地球往事”系列真正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矛盾冲突已经开始脱离直接的生存,开始追问活着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诉诸于战争和对抗。如果“战争与和平” 只是单方面描写怎么打仗,显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而由于目前的国情,很多读者还是往战争和对抗方面看(其实书里几乎没有战争场面),而且对于非生存取向的价值观(比如“圣母”)采取贬低的看法。在传统的科幻作品里面,战争一般都是重头戏,外星人入侵地球,地球人肯定要艰苦抗战,不管输赢,肯定要营造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像“独立日”里开飞机撞飞碟来赢得胜利。然而三体三部里面地球无论怎么折腾,就算是在已经“不择手段”的条件下,地球人能做到的最多也只是逃跑而已。
相比在“球状闪电”和“全频段”里面的英雄,他们至少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抵抗眼前的敌人赢得国家的生存。而三体里的地球人和外星人都只是在逃亡,无非是选择的方式不同,更别说地球人根本打不败外星人了。
在这种情景中,如果仅仅把目标放在“逃跑”上,只强调“不择手段的前进”,一个科幻作品就写成了宇宙版的“活着”。如果不知道要往哪里前进,在飞船里吃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故事里的地球人和外星人其实都是宇宙中的尘埃,都在为生存而战,在注定的毁灭前求生,并不仅仅是为了“活着”。
刘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相当严谨,宇宙社会学理论的第一公理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而不是“唯一需要”,因为如果是“唯一需要”,那最优解就是不要发展文明,细菌大概率能活到地老天荒,只要活下去的话,那么做细菌是最有利的。原著后面的所有内容都紧扣这个主题,绝不是为了活着不择手段。
当叶文洁背上了命运的十字架,因为某些她以外的原因向外星人发信时,收信的外星人也因为自己所在社会的压抑和痛苦而回信,这才构成了完整的戏剧冲突,才能体现出人文的视角,即文明(也包括外星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个体在必然的死亡前做无谓的挣扎,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地球人为什么反对“黑域计划”,外星人为什么抗拒“降维打击”,以及最后结局的留言,都是表达出这种终极矛盾,即我们不得不生存,否则就无法写出这段文字,但如果只是生存,也不能保留文明本身。
如果简单的把问题都简化成黑森林和无底线的内卷,这个故事恐怕就是纯粹的悲剧了。现在很多人把黑森林和不择手段挂在嘴上,动不动打打杀杀,实在是对作者最严重的误读。
现实沉重的引力
上文说了,“地球往事”系列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中国人讲的世界故事”。但是既然从中国人的视角讲述,必然也带着强烈的中国特色。
原著中1969年中国向外星人发送的信(一部分,实际作于2007年):
人类经过漫长的劳动和创造,建立了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并初步了解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我们珍视这一切。但我们的世界仍有很大缺陷,存在着仇恨、偏见和战争,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财富的分布严重不均,相当部分的人类成员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
这封信现在看来仍不过时。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不仅比60年代,也比2007年有了更好的计算机和手机,还有卫星和芯片。然而,仇恨、偏见和战争仍然无所不在,相当部分的人类成员确实仍然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为了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年轻人还在战壕的烂泥里挣扎,而先进的无人机在投掷手榴弹。
就像是在烂泥坑里打滚,滚着滚着,好像又滚回去了。
B站 的这部动画作品也是如此。虽然制作质量有很多问题,但是在这几年里,无论是动画本身,还是公司和行业,面临的困难一点也不少,甚至承受了很多不该承受的灾难。还有人失去了不该失去的生命。(B站在出品人处为三体影视剧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游族公司林先生留了一个位置)
看看B站的股价,可以说B站以及网络行业,乃至中国的企业家,都陷入了“大低谷”!
难怪作者在作品中借爱因斯坦的口说,“在这片土地上,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然而哪怕是在烂泥里,也有人在仰望星空。抛开作品质量不谈,一部动画片从立项开始拖了三年才做出几集,本身就是一种失败。然而在今天这种大环境下,还有人愿意坚持做一个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项目,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哪怕做得再差,也好过放弃躺平。
B站公司找了长安汽车等品牌作为赞助商并植入广告,虽然辣眼睛,但在缺乏投资,百业萧条的今天,为了生存也不得不这样做。
“三体”系列的各种经营正如中国其他的商业故事一样,在艰难中起步,混乱中成长,剧烈的波动,莫名其妙的死亡。和历史上一样,在一片茫然中各路人马又没有完全放弃希望,总有人不断的起来折腾,这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寻找存在的意义。
最后,我引用一段刘慈欣在动画版的开幕活动中演讲:
宇宙远不及你和爱人的一次旅行、你给父母的一句问候、你在午夜时分的一次灵感乍现、或者你向它勇敢地发射一枚火箭意义重大。
面向宇宙,我只是一粒尘埃。而面向自己,宇宙则是一具死尸,而我却活着。
物理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道:“思想,只不过是长夜当中的一星闪光而已,但这闪光就是一切。” 对我而言,写作《三体》的意义就是如此。
*对以上股票无推荐
作者:Velaciela
链接:https://xueqiu.com/1755110761/237647105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原文原载雪球论坛,如原文链接失效,可能是文章被论坛删除,请不要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