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适当性告知书:
本文面向读者为《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认定的合格投资者,即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如您不符合上述标准,对您造成不适,请立即停止阅读,并咨询心理医生,作者不负任何责任。
1. 网上讨论为什么越来越难了。
曾几何时,我发现人们的意见开始变得不宽容了。2020年发生的社会动荡更加剧了这种情况,无论在投资专业讨论区还是其他地方,我受到了一些人的谩骂和无理取闹,相信其他地方只能更严重,我们开始发现人们会为了一些小事撒泼打滚。
这个问题我曾经在2015年投资新浪微博的股票时思考过,今天5年过后,再提出来讨论,似乎有些必要。
在这里我不代入任何具体的“事件”,因为任何具体的事件在时间拉长后意义都会消散,你今天为之愤怒,关注的事,数年后早就消失不见。我更关心的是其中的机制。根据历史,我应该能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人类从来不是宽容的,甚至大部分时候是不能讲道理的。
因此,我们之前的那种和平的讨论氛围也很可能是一种偶然。人能较容易地从社会环境(包括互联网上)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意见,很可能也是一种偶然。
2,上网人口的构成
本文初稿构思时,尚未引用最新的数据,在上周我收到了最新的统计数据,先引述如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截至2020年3月,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7.6%,也就是说,全国72.4%的网民(约6.5亿人)收入不足5000元。其中,有收入但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0.8%;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网民群体合计占比为33.4%。
对这个问题,我自己做研究的时候曾经想过如下解释:
假设一个人发表自己观点时,观点质量是受到两个因素影响: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这两个要素都理论上正相关于收入和教育水平。当然,也需要分特定的知识门类,比如我就医药股就没什么发言权。但是,按照常规的思考,大部分人来说,收入水平正比例于教育水平。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定,一个人发表的观点质量也是正相关于教育水平的。
虽然说博士生也经常犯傻,但100个大学生里至少有80个能把辞职信写好。至于修养水平,我也更认为更底层的人更容易出口成脏。
我随便找了找数据,大概在2002年时,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占比为人口的3%左右。而当时中国的大学学历以上人口占比也就是2-3%左右。而假定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正相关,收入水平和新事物(2002年的Internet)接受程度正相关,则我们可以认为2002年时中国Internet用户整体上是“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群体。
即使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中国Internet用户占人口比例仅为22%左右,那么理论上说仍然属于较靠前的一部分人群,你在网上随机遇到的人还有很大程度上是高收入,高学历的精英人群,至少是能讲道理的人群,再不济是不会骂人的人群。
而今天的话,如果按照微信用户数量10亿算,你100个人里面最多遇到8个大学生,还有92个低收入的工厂屌丝正在准备唾骂你。精英用户被稀释了,因此互联网上平均意见水平急剧下降。(因此,上图中的统计数据还有水分,中国今年根本没有20%的大学生,即便是按照60%普及率折扣也不对。)
这个趋势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适用。今天全球互联网用户大约40亿,别说大学生了,就算是OECD国家人口也就十来亿,你在Fuckbook上随机遇到的地球人大部分都是穷得一逼的低收入人口。他们不会跟你讲道理,甚至连一句通顺的话都讲不清楚。
你跟他们辩论,说好听点是对牛弹琴,说不好听是和猪摔跤。我不是歧视低收入群体,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是很kind的人,我也许可以和他们做朋友,一起喝酒,但是不可以讨论经济、投资,更不能讨论国家大事。因为连基本的逻辑都不通。
有人会说我怎么种族歧视,阶级歧视呢?
正如同美国精英白人阶层不会和黑人,以及底层华人打交道一样,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中产阶级,你也不会愿意和西部农村的中国人交朋友。如同OECD国家不愿意让穷国的人(包括中国人)随便入境一样,这是一种事实。政治正确只不过是一种说辞,行为上大家都很老实。
因此,最近十年来,如果你是一个中产阶级以上(请参照合格投资者标准)的人,不论国家,你会(大概率)感到周围的人没有变化,通过间接接触到的人素质急剧下降,不要奇怪,这是正常现象。从另一方面,这也表现出信息技术已经走入衰退期,信息人口红利快速消退,信息技术及信息交换带来的好处正在被耗尽。
中国是信息技术产业的追赶国(假定美国是主导国)——当追赶国大部分人口都开始使用信息网络时,可见该网络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空间已经有限。
你还想投资腾讯吗?对于
3.PGC假设
这个假设是我在2015年投资新浪微博时提出的。
假设一个内容平台(如新浪微博)的内容提供机制有两种:UGC(所有用户创造内容)和PGC(专业用户创造内容)。其中PGC的“专业用户”可以是受雇佣的网站编辑、签约媒体作者或是“大V”(从普通用户中涌现的有影响力的头部用户)。
由于创造内容需要一定门槛,“专业用户” 相对创造的内容更具有竞争力,会获得更多流量。同时创造内容需要一定激励,开始可以是精神激励(点赞等),到后期PGC中的受雇佣人员会获得报酬(稿费),而普通用户中涌现的大V会接广告,实现对内容的变现。
因此该网络中所创造的租金(稿费和广告费)最终会集中到专业内容创造者手中。这会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内容生产能力,如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会招募更多编辑,购买外部稿件,视频运营者购买器材,组织团队拍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流量会进一步向头部用户PGC集中,最终大多数流量都集中到PGC中,普通用户发布的内容没有人看,也就不愿意发布内容了。而由于创作内容需要付出成本,无论是时间还是费用,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普通用户也会逐渐放弃内容生产,转而观看PGC创造的内容。
于是最终所有的内容发布平台都会变成电视台。发布内容的门槛高到可怕。普通用户发布的内容没人看,逐渐进入“只读模式”,而头部用户为了迎合“只读用户”的平均水平(注意,这个平均水平会接近人口平均素质),内容必然会变成和电视台一样的“奶头乐”、“无厘头”,而政治内容必然会极化以迎合用户,而普通用户只有在评论区发出愤怒的咆哮。
这就是现在看到的内容平台的现状,不分中外。(包括雪球)
当然,这期间有一段“红利期”,也就是整个内容平台的用户增长过程。(雪球正处于此时期)此时流量整体呈现净增长,新增流量被PGC和普通用户分配,因此普通用户也会得到一部分新增流量。这个过程会使得普通用户有一段“红利”,感到SNS类平台有一定价值。但随着SNS平台用户数量接近人口容量上限(事实上只要接近有效用户数量,即愿意发布哪怕一条朋友圈的用户,这个系数是小于1的),流量就会消失。如果再结合不同内容平台间的竞争,则新增流量会快速耗尽。
PGC假设我曾经思考过很久,最终认为PGC假设是符合人性的。因为创造内容的成本之高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理性讨论的门槛也非常高,内容网络的容量一旦增长到某个值(通常是人口的50%左右)就会变得没有思想价值,而沦为一个广告平台。最终会变成电视台那样的东西。
当然电视台也是有投资价值的,但是要按照电视台的估值来,而不是“网络科技股”的估值来投资了。
你还想投资FB吗?
更不要说面对全体大众的生意,后续一定会发生的其他麻烦了(这里不能再说了)。
这里谈谈雪球。
中国股民大概有1亿多人,考虑到死户什么的,有效也就是1.2左右。按照雪球自己的说法,月活在1000多万,基本还可以称为头部用户。加上大户私募众多,目前还没有完全股吧化。
但是根据这张图,在大城市雪球用户数和人口基数之间的比例已经较大(5%左右)。由于证券投资是个极其残酷的地方,这个比例已经有很多水分了。我个人认为雪球正处于流量增长期,未来还将有数年的流量红利。但长期看,当月活过三千万以后,质量将会一落千丈。我之所以还在这里写作,正是因为这里门槛还算高,微博微信这些我早就不发言了。
当然,流量扩张变现是方丈的事,商业上的成功非常重要,但各取所需,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利益考虑。当充斥着股吧化内容的那一天,也是我离开的那一天。
4. 我们该怎么办?
人生有很多难处,我也一样。解决问题从来不能靠别人。没有任何东西是天上掉下来的。正确的,至少是阶段性符合现实的思想认识更是如此。要获得知识往往要付出很多代价。
2002年的Internet用户电脑也不是国家送的,他们为此付出的资源都是可贵的。那个时候一台电脑要上万块,相当于很多人1-2年的收入。因此,他们当年某些人在天涯社区这种地方能获得的知识,实际成本是相当高的。你不能指望靠一台2000块钱的小米手机在今天找到同类的,适用的知识。我们之所以愿意上网和不认识的人讨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周围找不到合适的交流对象。(因为很多问题门槛比较高或比较专业,投资就是一例)。那我想,今后获取同类的知识,也要付出相应的,符合这个时代的成本。
如果Elon Musk 在9岁就学计算机时我们还在吃糠,那么今天你和别人拿着同样的手机,刷着同样的公众号爆款文,绝不可能获得任何优势。
互联网也是一种路径依赖。你在十五年前靠它获得的优势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祝方丈早日上市,取得商业意义上的成功 @不明真相的群众
//
作者:Velaciela
链接:https://xueqiu.com/1755110761/148513446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原文原载雪球论坛,如原文链接失效,可能是文章被论坛删除,请不要奇怪。